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五年级第二单元《猴王出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

    • 资源ID:85898       资源大小:11.0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五年级第二单元《猴王出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2 .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猜猜大体意思,并继续往下读。3 .通过抓关键词句讲述石猴出世及成王的故事。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揭题质疑览全篇1 .话说“西游”揭题质疑。(1)出示唐僧师徒四人的图片,揭示他们是电视剧西游记里的主人公。(2)简介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写的长篇白话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3)揭题: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4)质疑题目:猴王是谁?他是怎样出世的?2 .疏通文字,了解内容。(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任务。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想一想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2)读准课后要认读的15个字组成的词语。要点:易读错的字有:迸be ng、镌judn、劣li e 挈qi。、瞑mi ng.耶 y 6。(3)读准多音字;呵。出示词语所在的句子,关注语气词,读好人物的话语。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ha ha)道:“大造化!大造化!”(4)联系上下文来猜猜意思,罗列学生可能不理解的部分词语。例如:图片理解词语:石窍、石碣、镌着、拱伏、无违、序齿、排班。做动作理解词语:伸头缩颈、抓耳挠腮。(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石猴出世、石猴称王)过渡:石猴是怎样出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重点。(设计意图:一般古典白话小说的回目在章节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里虽然没有回目,但题目“猴王出世”还是高度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这里的“出世”从广义上来讲包括石猴的出生和称王。所以对题目的质疑显得尤为重要,在质疑中故事和人物一下子凸显出来。本课文言意味较浓,根据阅读古典白话小说和文言文的经验,学生”连估带猜式”地阅读故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读词语,能有效地达到疏通文字的目的。)板块二 抓住关键说“出世”1 .默读思考,了解“出世”。想一想:石猴在哪里出世?怎样出世?出世后怎样?2 .连估带猜,读通“出世”。要点1:例如,从“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大致知道仙石很高很大;从“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大致知道仙石很有灵性;”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猱猿为亲”大致知道石猴和山中的许多野兽都是好朋友。要点2:通过指读、轮读、演读等方式朗读这一段。3 .抓关键词,梳理“出世”。(1)石猴在哪里出世?(傲来国-大海中-花果山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呢?(仙石-石卵-石猴)(3)石猴出世后是怎样的呢?(在山中行走跳跃自由自在,与真猴无异。)(4)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节奏。4 .根据提示,讲述“出世”傲来国的大海中,有一座山叫花果山。山顶上有一块仙石,有一天仙石崩裂出一个石卵。因为见了风,化作一只石猴。这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玩耍休息,非常快乐。(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能大致讲述石猴出世的故事。首先依然用“连估带猜”的方法疏通文字。其次,“石猴出世”的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偶的句式,节奏疏密有致、抑扬顿挫。但本课不是精读课文,所以主要是通过朗读来体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轮读、演读等活动,感受古白话文凝练鲜明、优美奇特的语言形式。最后,通过提炼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讲述故事。)板块三品悟形象讲“称王”1 .通览全文,聚焦“称王”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 “石猴称王”这个内容。(24自然段)2 .编列标题,理清情节。石猴探洞-石猴报喜一石猴称王。3 .依据情节,概说“称王”。一天,石猴与群猴在山洞中洗澡,看到泉水奔流,众猴便说要去寻源头,约定寻到源头又不伤身体的人,就拜他为王。石猴跳人泉中,发现一个石洞。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众猴,众猴高兴地进入了水帘洞中。众猴立刻拜石猴为王,将“石”字隐去,叫作美猴王。要点:讲故事的时候,关键信息和情节不能遗漏,比如说探洞前约定这个情节不能少,它为后文石猴称王埋下了伏笔。4 .抓住细节,品悟形象。学习景阳冈时,我们通过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来把“武松打虎”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要想把“石猴称王”的故事讲得引人人胜,我们也可以通过添加人物的动作、语言,配上相应的表情等来达到这个目标。(1)出示表格,默读课文“石猴称王”部分,想一想,画一画,哪些描写让你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添进去。(2)填写表格,交流石猴的部分语言动作描写情节相关词句表现手法石猴探洞“我进去!我进去!”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语言、动作石猴报喜“大造化!大造化!”复暝目蹲身,跳出水外语言、动作石猴称王又暝目蹲身,往里一跳“都随我进来!进来!”语言、动作要点1:交流石猴语言描写时,主要抓住表格里的三句简短的话,通过自由朗读,发现石猴说话的特点。作者用重复、短促的语言,塑造了石猴顽皮、率真的性格。要点2:交流石猴的动作描写时,抓住反复出现的动词“瞑目蹲身” “复瞑目蹲身” “又瞑目蹲身”和其他一些动词如“睁睛抬头观看” “将身一纵” “跳出水外” “往里一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作敏捷、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石猴。要点3:以上内容交流过程中通过指读、齐读、演读等方式体会石猴形象。当然课文中像这样符合人物个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继续寻找,继续交流,甚至还可以抓住其他石猴的表现,通过对比来进一步把故事讲生动。5 .根据表格,生动讲述。四人小组讲故事、听故事、评故事。(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重点是分两步把“石猴称王”部分讲生动具体。首先在阅读过程中抓住“石猴探洞” “石猴报喜”和“石猴称王”建立情节图。依据情节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的主要情节。其次,通过抓住石猴的语言、动作描写等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让学生把“称王”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板块四拓展延伸再阅读1 .聚焦主角,挖掘故事。完成连线题:美猴王 花果山上孙悟空 大闹蟠桃会期间齐天大圣西天取经路上弼马温 发现水帘洞后2 .拓展延伸,阅读“西游”。课后请大家细细读读西游记讲讲和石猴有关的故事。(设计意图:西游记是一部长篇巨制,加上文言意味浓厚,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比较困难。以本课为引子,以阅读石猴的相关故事为开端,希望激发学生去探究悟空、探究唐僧师徒,进而激发学生去阅讨本书的兴趣。)

    注意事项

    本文(五年级第二单元《猴王出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