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
-
一、预备知识1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
-
劝学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特别警示:“砺”的右半部分不要误写成“历”;“知”不要误写成“智”)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特别警示:“致”不要误写成“至”;“楫”的左半部分是“木”)3.积土成山蛟.
-
一、鉴赏形象【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
-
(一)树木类1.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
-
1.【2020年高考新课标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离骚中“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
-
意象篇名、作者具体诗句珠琵琶行白居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朱弦登快阁黄庭坚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舟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钟鼓馔玉将进酒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对联相关知识一、对联的定义: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
-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3.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颁.
-
【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
-
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
-
(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
-
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
-
1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答案】示例一: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示例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1、慷慨的农夫美国南方某州,每年都举办南瓜优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经常获头奖。他得奖之后,总是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送给街坊邻居。有人问他:“你的奖项来之不易,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品种改良,为什么却这.
-
#01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主题阐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
-
(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
-
主题一奋斗坚持1.最清晰的脚印,踩在最泥泞的路上。不认命,就拼命2.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佚名3.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悟空传4.我们用人生最好的年华做抵押,.
-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3、.
-
第一部分先秦名言诗经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5. 如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