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一、依据课标,解读教材1 .核心素养发展功能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的内容,属于新课标中 物质组成与结构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 “物质组成”大概念。本主题承载的核心素养功能有以下几点:培 养元素观和微粒观,发挥化学观念的指导作用;发展认识物质组成 与结构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 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核心素养发展功能的角度,本节 课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微粒观,运用分析、归纳和总结等方法认 识物质及其变化,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2 .化学课程目标要求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形成化学观念
2、,解决实际问 题”的目标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分子、原子等核心知识的学习,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粒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视角认识物质及 其变化,并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3 .化学课程内容要求(1)内容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2)学业要求: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3)学业质量:从宏微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变化的现象和本结合新课标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要求以及课程目 标制定教学目标。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如下:从刘老师制定的目标可知,目标1、目标2和目标3侧重于发 展学生的化学观念-微粒观,目标4侧重
3、于学生科学思维。通过研 读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表明,刘老师的前面三个教学目 标的达成度基本完成,第四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现出 来,说明了没有基于目标进行设计学生活动而展开教学,或者说制 定目标的随意性。同时,我们根据课堂教学观察还可以优化教学目 标,如:第一个目标:通过化学发展史实和扫描显微镜的展示,初 步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从陈老师制定的目标可知,目标1、目标2和目标3侧重于发 展学生的化学观念-微粒观。通过研读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观 察,将陈老师老师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如下:通过品红实验演示和 借助扫描显微镜放大的展示,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 粒子
4、构成。二、学习优长,丰富自我1 .凸显微粒观构建,发展学生学科素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认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 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通 过化学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起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 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化学基本观念。本节课教学内容承 载的微粒观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 质的微观粒子;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如:刘老师通过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对物质的微粒 性的探索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已经可以用扫描显微镜 捕获分子、原子的图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看 不见”的微观粒
5、子;陈老师通过学生演示实验:将品红溶液滴入盛 有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到品红溶液向水不断地扩散;再用胶头滴 管取一滴品红溶液,学生依然观察到红色,并滴入盛有大量的水的 烧杯中,再次观察,没有明显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难道 这杯溶液里没有品红吗?学生认为有品红,只是量太少了,我们看 不见。为什么刚才那杯溶液的红色我却能看见,品红的量多,聚集 在一起。因为品红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大量的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 我才能看得见。陈老师借助“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转化为“看不见” 的微观本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科学技 术显微镜扫描到微观粒子的,充分利用这些证据证明微观粒子是 真实存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子和原子 2024 课异构 分子 原子 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