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4篇.docx
《202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4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以“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会: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名党 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 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 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我从以 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一、坚持以政治引领民族团结,确保新时代民族工作沿 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 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 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 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 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 大的命运共同体。内蒙古自治区70多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的光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 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 干部,必须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
3、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 别力,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 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坚持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引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 交融中守望相助 齐心奋斗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 民族的历史。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要坚持尊 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 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 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 在一起。要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4、民族 团结进步创建,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 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 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采取有力 措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 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 交流、深度交融。三坚持以工作推动民族团结,不断助力乌拉特中旗民 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 睦之魂。因此,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各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内蒙古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好牧 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
5、、克服困难捐粮畜、齐心协力建 包钢等民族团结的故事代代相传。乌拉特中旗“国家的孩子” 展馆是我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我们要立 足岗位优势,不断为“国家的孩子”展馆添砖助力,挖掘、 传承、弘扬好“三千孤儿入内蒙”中蕴藏的爱国、团结、奉 献、牺牲精神,用行动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践 行守望相助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 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引导各族群众“感 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精心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 荣誉,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6、 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提 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 工作的主线。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 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厚植各民族师生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促进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新时代优 秀人才的重要任务,应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 引领作用。以丰硕理论研究成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7、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 必须主动承担起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充分挖掘边 疆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立足“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 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 问题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研 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专家学者进行科研活 动搭好平台、建好条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 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以文化传承创新增进铸牢中华民
8、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 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 和睦之魂。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 大学校园的有机融合,不仅是高校教学育人的独特资源,也 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主线,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贯穿到办学治校、立德 树人的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建增强文化认同的长 效机制,打造先进文化高地,引导各族师生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专题研讨 发言 心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