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docx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 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人 工智能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 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极大改变了既有的生产生活 方式。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 学科的交叉融合、共融共生、相互助力和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战、冲击传 统学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共谋共创、重塑体系。 早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多来自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 科,但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强大的网络 带宽、存储能力和算力支
2、撑,人工智能已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 学科边界,或正在延伸至几乎所有学科。一方面,现有学科支 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神经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为人工智能 算法提供灵感和原型,数学、统计学等为人工智能建模、分析、 证明提供理论基础,自动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为人工智能 提供技术支持和工具,制造、交通、海洋乃至法学、设计、教 育等学科则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场景。另一 方面,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内涵创新和转型升级。人工智能 不仅是一门高度综合和交叉的学科,更是一种可以深度融合和 渗透至各个学科的全方位、引领性的催化力量,而这种力量需 要在其他学科中得以应用与验证,方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学科是大
3、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随着知识生产的专门化, 大学以学科为边界组织起学院或学系的制度架构,不同知识体 系之间利用自身特有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创造出学科的“护 城河”,学者们也以学科为边界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在我国 现行制度下,招生依据学科建制来统筹,经费按照学科建制划 拨,各项有形无形的资源也与学科建制直接挂钩。只有拥有了 学科建制,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 活动才有合法性基础。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科间 的高墙。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大学不能再被 排名等“指挥棒”牵着鼻子走,而应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 和制度改革“深水区”,主动探索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
4、+” 学科建设新模式。具体来说,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有三种基 本路径:传统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兴起。传统学科创新主要指“新文科”“新商科”建设。比如人 工智能刺激文学、哲学、语言学衍生新的研究问题和理论发现, 为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向, 在教育、法律、金融等实践性强的领域则创造出智慧教育、智 慧法律和智慧金融等应用工具。针对这些学科,大学应注重发 展其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加快学科的科学化、数字化转型, 引导学生关注新现象、新问题,培养学生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 的创新能力,例如,场景创新能力,复杂系统的建模能力,问 题的深度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学科交叉融合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工智能 高校 学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