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肃:甘当人梯的“中国计算机之母”.docx
《夏培肃:甘当人梯的“中国计算机之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培肃:甘当人梯的“中国计算机之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夏培肃:甘当人梯的“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1923.7.282014.8.27),四川江津人(今重庆 江津),著名计算机专家和教育家,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先驱和 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 电机工程系无线电专业,1945年至1947年为国立交通大学重 庆分校电信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47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电 机系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做博士后。 1951年回国,供职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1956 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学部委员),2011年获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终身成就奖。作为我国计算
2、机研究的先驱,夏培肃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 创建、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在20世纪50年代成功 研制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一一107机, 从60年代开始在高速计算机的研发方面做出系统的创造性成 果,解决了数字信号在大型高速计算机中传输的关键问题。珠联璧合,立下工业救国志1923年,夏培肃出生于重庆一个教育世家。她从两三岁 开始接触古典诗词,从各类经典书籍中感受仁人志士的精神风 貌,见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爱国主义的种子便在她幼小的 心灵中扎下了根。抗日战争期间,目睹民不聊生的动荡局势,夏培肃心中无比愤慨,再加之她从小就展露出数学天赋,理科 成绩优异,便下定决心报考工科院校,期
3、望日后实现工业救国。高中毕业时,夏培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 机工程系,她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结识了留校 任教的杨立铭。杨立铭1919年生于江苏滦水县,在日军的轰 炸声中随家人一路长途跋涉到四川。他同样早早立下志愿,要 学工程,以工业报国。两颗年轻的心在救国理想中走到了一起。 他们先后通过留学生考试,相聚在爱丁堡大学。1948年,杨 立铭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夏培肃获得电机系 博士学位,两人在这一年结为伉俪。当时,夏培肃夫妇已在科 学研究上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但他们同时也感受到了当时西方 人对中国人深深的歧视,比如留学生每年要按照各类犯人的管 理要求去警察局登
4、记,地理书上对中国人的刻画还是男人抽鸦 片,女人裹小脚,穷得没钱点灯,穿衣靠西方国家施舍多 年以后,杨立铭回忆:“当时我们已有较好的工作待遇,但作 为中国人,我们想一定要回祖国参加建设,何况当时解放不久, 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专业人才。至于回国后的工作条件、生活 条件我们没有特殊要求,只认为我们已具备了必要的专业基础 和科研经验,可以在任何地方独立开展工作。现在正是我们报 效祖国的时候。”兴趣相近、知识相通、志向相符,生活与工 作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他们相知相伴的一生。1991年,杨立铭、 夏培肃夫妇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双星,传为佳话。幸遇大师,成就命运转折点1950年,华罗庚一封致中国全
5、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引起强烈反响,海外学子受其感召,纷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夏培肃夫妇也在其列。但夏培肃未曾想到,她竟会被华罗庚直 接选中,加入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一个人在一生中, 常常会有一些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我来说,这个重要 的转折点出现在195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当我第一次谒见华 罗庚教授时。”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夏培肃恍如昨日,“他问 我们的学历和经历,愿不愿意搞计算机?我当然很愿意,因为 我在英国的时候,已经对计算机有所了解了,知道是一门很有 前景的学科,所以我们国家要搞的话,我特别愿意搞。所以我 当时就表示愿意到华先生手下研制电子计算机,工作就是这么 开始的”。正是
6、这个夜晚的决定,让年仅29岁的她走上了开 拓中国计算机技术之路,从此把自己的生命与中国计算机事业 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科研小组成立之初仅有3人,团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开 始工作,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经过半年的调研和初步 的实验,科研小组提出了研制中国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的设想和技术路线。由于院所调整和人员变动,到了 1958年, 最初的3人小组只有夏培肃一人坚持下来。1959年,计算机 教研组改名为107计算机研究组,由夏培肃负责。就在研制 107计算机期间,中苏关系降到冰点,苏联终止了对中国所有 的技术援助,国际上都认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将止步于此。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仅仅一年
7、后,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 电子数字计算机一一107机光荣诞生。夏培肃说:“我们做 107计算机是全力以赴。从总体设计、图纸设计,到调试方案 都是我设计的。” 1960年4月,107计算机连续无差错地工作 了 20小时30分钟,最后是人工停的机。根据美国公布的资料, 冯诺依曼设计的EDVAC计算机到1960年才能达到每天超过 20小时的生产性运行,平均无差错工作时间为8小时。至于 当时仿制苏联的103计算机,其稳定工作时间更是远远低于 107计算机。107计算机共有六个机柜,计算机房占地面积60 平方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是如此笨重,但是在当时,它 却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骄傲。107计算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夏培肃 甘当 人梯 中国计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