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储能调峰站发展路径研究.doc
《氢储能调峰站发展路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储能调峰站发展路径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氢储能调峰站发展路径研究氢能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深刻影响中国能源应用的前景。氢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缓解峰谷电差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电转氢技术可以实现规模化、长期、广域的储能。氢储能或将成为未来重大创新技术,可有效弥补电能存储性能差的短板,有力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促进能源革命。氢储能概述目前氢气制取主要有以下三种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一是化石燃料制氢;二是工业副产氢尾气提纯制氢;三是电解水制氢。化石能源和副产氢提纯制取的氢气本质来源都是含碳化石原料,无法摆脱碳排放问题;并且这两种技术路线都是从一种易储存的能量物质,转换成另一种可存储
2、的能量物质,不适用于氢储能,也不利于降低排放。而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可实现电-氢绿色转换,将不易储存的电能转换为氢能存储起来,实现能源转换和存储。储能发展的必要性国家能源局统计结果显示,2019 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7.94 亿 kW,占比 39.5%;2019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 2.04 万亿 kWh,占比 27.9%。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水力发电的季节性、风光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资源配置、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 年全年主要流域弃水电量 300亿 kWh、弃风电量 169 亿 kWh,弃风率 4%;弃光电量 46 亿 k
3、Wh,弃光率 2%。发展切实有效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对消纳弃电、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储能的种类和特点下表给出了几种储能方式的综合比较:注:* 表示电站通常设计使用寿命;* 碱性电解设备寿命15 年,燃料电池发电受制于现阶段的技术成熟度,寿命约 6年,综合取 10 年。目前较为成熟的储能方式主要有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两大类。抽水蓄能电站需要具有发达的水系和优良的地质条件,并且建设周期长;电化学储能近些年发展迅速,但由于成本较高,电池寿命只有五年左右,并且废旧电池处理面临诸多环保问题.目前在容量需求小的调频率储能应用较多,大规模调峰储能应用不具有经济可行性。其他方式的储能包括压缩空气储能、
4、电磁储能(超级电容器、超导储能)和热储能等,受制于技术成熟度、成本、效率等方面因素影响,目前难以做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氢储能优缺点氢储能技术是利用电力和氢能的互变性而发展起来的。利用电解制氢,将间歇波动、富余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起来;在电力输出不足时,利用氢气通过燃料电池或其他发电装置发电回馈至电网系统。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工艺简单,清洁环保,制取的氢气和氧气纯度高,而且设备单机容量大,市场成熟产品可做到 5 MW/台,制氢量 1000 Nm3/h,可大规模使用。氢储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效率较低、造价高。电解水制氢效率达 65%75%,燃料电池发电效率为 50%60%,单过程转换效率相对较高,但电
5、-氢-电过程存在两次能量转换,整体效率较低。制氢设备的单位造价约 2000元/kW,储氢和辅助系统造价为 2000元/kW,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造价约9000元/kW,燃料电池的投资占到氢储能系统总投资的接近 70%;且现阶段规模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应用较少,技术成熟度、系统寿命有待验证。广义氢储能传统意义的氢储能是电-氢-电的转换,前文已论述存在效率低、价格高的问题。效率主要问题是两次能量转换,整体效率低;价格主要问题是燃料电池投资占比高。相较于传统储能,广义氢储能强调电-氢单向转换,由于广义氢储能系统效率高和成本低,上游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下游瞄准高纯氢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受到国内外
6、学术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电解制氢将难以储存的电能转化为可存储的氢气,氢作为能源和原料,供氢燃料电池交通、燃料电池应急备用电源、天然气掺氢燃料、化工原料、工业还原保护气体等场景使用。氢储能调峰站中国三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西南部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地域间的较大差异,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为落后,可再生能源在中西部地区难以就地消纳.另外,可再生能源具有季节性、波动性特点,使其无法在市场中准确申报电量,造成了可再生能源一定程度上的弃电浪费。电网系统为应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上网,保障配套投资增加,火电、燃机深度调峰,无法高效最优运行,以至排放增加。在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就近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氢储能调峰站 发展 路径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