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除藻恢复滇池生态平衡.doc
《科学除藻恢复滇池生态平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除藻恢复滇池生态平衡.doc(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科学除藻,恢复滇池生态平衡滇池作为云南一个半封闭的浅水湖,自1985年起,由于周边进入滇池的河水污染增加,每天100万立方米的污水进入滇池,致使每年规律性地暴发“水华”现象,沿湖岸边的浮藻深度达到了1040厘米,厚厚的浮藻如同“绿色油漆”冒着难闻的气味,致使滇池水质和周边农畜产品受污染的检出率大大超过国家和国际标准,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在过去10年间,为治理滇池,各级投入资金达到4657亿元,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滇池水体迅速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昆明市一方面将按计划、分阶段、有侧重地逐步完成纳入实际管理的主要入湖河道及县(区)辖区内其他河道的整
2、治工作,并将河道整治拆临、拆违、建绿、透绿工作与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在原全面取缔滇池机动捕鱼船的基础上,逐步取缔滇池水域内动力设备陈旧、老化、油污多的高污染燃油营运机动船艇。另一方面他们多方听取专家建议,用科学的方法除藻治污。日前,云南省环保产业协会与中国三爱环境水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在昆明共同主办“滇池藻华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讨会”,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科院、云南省环保局、滇池管理局生态研究所、云南大学等机构专家参与。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长期困扰滇池的蓝藻污染有望通过先进的生物酶分解技术得到有效清除。由中国三爱环境水资源公司倾力研发的生物除藻技术,已于1999年在滇池一平方公里的滇池
3、水城进行实地试验,经过7年多的试验,蓝藻的祛除成效超出专家们的想象,电池水质不仅变清,而且治理成本低、时间短,为破解滇池污染全面治理难题带来新的希望。据了解,这项技术采用世界前沿天然材料组合的生物酶除抑藻剂,它能诱导蓝藻超常光合作用、加快其新陈代谢、促进其超量消耗自身养分,致其死亡,可有效地降低水中的藻类、磷和氨氮富集,不仅使滇池的蓝藻祛除率达95%以上,水体的pH值基本不变或向正常标准转移。记者在滇池边一个临时测试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当场在滇池取出一瓶充满蓝藻的不透明的水样,加入生物酶后,漂浮水体表面的蓝藻开始缓缓聚集下沉,两个小时后,水质变得清澈见底。现场专家表示,蓝藻是滇池污染治理的一道障
4、碍,这项技术对蓝藻能有效祛除,如不产生派生有害生物,滇池污染根治难题将迎刃而解。摘引自:中国环境报2006-12-20(4)(本报记者 王亚京报道)滇池治污目标时限欲延后本报记者(陈娉舒):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湖泊,但也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最难治理的湖泊。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中明确了滇池治理的目标:2000年底,滇池草海水质达到5类,外海水质达到或接近3类;2010年底,滇池草海达到4类,外海水质达到3类,恢复滇池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规划一直是指导治理滇池的权威性文件。近日,记者在云南听到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声音:
5、“规划有必要重新修订,推迟目标实现期限!”这种声音已不单单停留在学术呼吁的层面上,据省级官员透露,相关报告不日将上报中央,申请修改规划。消息传出,不少多年关注着滇池的环保人士长出一口气:“早该如此!”一份来自云南权威部门的调查报告翔实地道出滇池的“理想与现实”。位于昆明下游的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河”,但同时又是“惟一的泔水缸”,所有生活及工业废水最终都汇入滇池。按规划,2000年昆明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80%。但时限虽到,已建的4个污水处理厂因“清污未分流”,全年平均污水处理率仅为303%。此外,规划近期目标中的森林覆盖率,滇池流域面山地区应为35%也未达标。更为重要的是,在规划确定的入湖污染
6、总量控制和水质各项指标中,除高锰酸钾指数一项基本达标外,其他各项均未达标;尤其在草海,总磷、总氮均高居目标值的5倍以上。滇池水质现状草海为劣5类,外海为5类,富营养化仍十分严重。规划制定的近期目标,几近全面搁浅。而此时,人们已往这“一潭死水”中整整投入了365亿人民币!随之而来的是滇池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前所未有地“浮出水面”。眼下,当地众多官员在不同场合中均坦承:当初做规划时,对滇池治理难度估计不足;同时出于争取国家能够批准立项的迫切心情,目标定得偏高,从而造成达标未果。随之,人们产生疑问:“这是治理不力的托词吗?”对此,当地官员并未回避,老百姓完全有理由质问30几个亿化了,滇池
7、水何时见清?主管环保的副省长陈勋儒说:“面对方方面面质询的目光,我们更是心急如焚。”分析表明,滇池水质恶化的表象是蓝藻繁生和爆发,而根源是水中总磷和总氮含量过高,同时滇池本身缺乏外来水源,水体更换缓慢相当于每4年才能换一次水,自净能力极低,水质因此极度富营养化。这种富营养化,正是几十年来流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源污染及工业污染物、城镇生活污水的超负荷排放,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恶果。按照国内外湖泊治理的经验,一般湖泊治理至少需要1020年才可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例如,日本琵琶湖经过25年的治理,投资近185亿美元,才基本控制住水质和湖泊富营养化继续恶化的趋势,水质才接近三类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恢复 生态平衡
